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地方高校大类招生培养的困境及出路——以华南

来源: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5-19 16:4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自2001年北京大学实施大类招生培养改革以来,经多年发展,这项改革实践已经从北京大学等名牌大学逐步拓展到其他“985和211”工程大学,直至地方普通高等院校 [1] ,成为众多高校主

自2001年北京大学实施大类招生培养改革以来,经多年发展,这项改革实践已经从北京大学等名牌大学逐步拓展到其他“985和211”工程大学,直至地方普通高等院校[1],成为众多高校主要招生录取方式[2]。但在几近一哄而上的局面中,虽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出现了专业分流、“冷”“热”不均[3]、管理混乱、培养质量下降等问题[4],给高校教学和管理带来巨大冲击[5]。因此,近年陆续有高校取消大类招生,恢复过去的按专业招生。是否几个专业简单合并一起招生就是大类招生?是否所有高校、所有专业都适合大类招生培养等都是改革中亟待思考的问题。

鉴于此,本研究以地方高校华南农业大学(以下简称华农)公共管理类2011-2014级学生为例,对大类招生培养改革中遇到的困境进行剖析,以期为大类招生培养改革,特别是公共管理类专业招生培养改革和发展提供建议。

一、华南农业大学大类招生培养改革概述

华农是以农业科学和生命科学为优势的教学研究型大学,设有26个学院(部),现有全日制本科生3.7万余人。为贯彻国家和广东省相关高等教育改革精神,学校于2011年在学生人数最多的公共管理学院等三个学院开始试点大类招生。大类招生培养采用“2+2”模式分三个阶段进行,其中第一阶段是以全校性公共平台课程教育为主的通识教育;第二阶段是以专业基础平台课程教育为主的专业通识教育;第三阶段是以专业课程和个性拓展课程教育为主的专业教育。通识教育课程由全校统一安排,专业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课程由各学院自行安排。学生专业分流在第二和第三阶段之间,由各学院按照“专业发展需要、学生自主选择、满足修读条件、择优合理安排”的原则,依据“专业容量、学生志愿、学业情况和学术特长”自行安排。

二、华农公共管理类专业大类招生培养实施困境

(一)专业“冷”“热”分化加剧,生师比严重失调

避免学生高考后盲目跟风扎堆报考热门专业,希望学生在高校学习一段时间后,能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专业,是大类招生培养一个“愿景”。而现实是学生在高校学习后,专业分流时更加趋“热”避“冷”,使专业“冷”“热”分化加剧。2011-2014级公共管理类学生专业分流时,第一志愿专业主要集中在就业行情较好的行政管理和土地资源管理两个专业,其中,行政管理专业平均有299个学生报名,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平均有285个学生报名,分别占学生总数的32%和31%。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平均仅有38个学生报名,且呈逐年减少趋势,2014级更是仅有9名学生填报该专业。致使“热门”专业所在系生师比严重失调,生师比分别高达58∶1和62∶1(见附表1)。

(二)学生有条件分流,迷失大类招生培养改革愿景

为实现让学生根据兴趣自由选择专业的大类招生培养“愿景”。学院在2011级学生专业分流时,不设先决条件,不限制专业人数,完全按学生志愿让学生自由选择专业。结果是959名2011级学生中,有323人选择行政管理专业,有296人选择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分别占学生总数的34%和31%,仅有7%(67人)和5%(52人)的学生选择社会学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附表1)。这种完全自由选择专业给教学管理工作带来极大困难,造成教学资源使用和分配上的严重失衡,影响了办学质量和效益。基于此,为平衡各系学生人数,充分调动教学资源,缓解“热门”专业系的教学压力,从2012级开始学院根据各系师资状况进行指标专业分流,致使一部分学生没有能读到心仪专业,迷失大类招生改革的“愿景”。

(三)专业课课时量急剧减少,学生专业技能下降,影响就业和深造

唉,杨小水叹了一声。还是应了那句老话,不是没报时候未到啊。《狸猫换太子》那戏,刘皇后最后落了什么好?自己的儿子没有成年就病死了,皇帝将贤王的儿子收为养子,后来又立为太子。知道这个孩子是谁吧?

(四)一线专业教师和学生认可度低

在古代,现场勘查确定园林的地址叫做相地。相地主要调查基地的地形和自然条件,并从建筑和风水多角度进行分析,对园林里的主体建筑、水体布局、园路设置等进行初步规划。在城市中建造园林不能选择喧闹嘈杂的地段,要在喧闹中寻一方净土,以修身养性。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事关全校师生的大事,是学校发展的根本,理应得到全校师生的认可。某种程度说,师生认可度的高低会直接影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效果,甚至会决定改革的成败。但对公共管理学院土地资源管理系17名专任教师和2013级230名学生调查结果显示:全系17名教师全部赞成取消或改革公共管理类大类招生培养,高达91%的学生认为大类招生是浪费时间,影响专业课的开设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建议取消大类招生培养。

三、华农公共管理类大类招生培养实施困境解析

(一)对学校、学院类别及师资条件认识不清

相对其他开展大类招生培养的学科来看,公共管理学科较为特殊,迄今为止,该学科的学科认同、学术认同和学者认同尚未确立[7]。特别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与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的其他专业原分属于不同的学科体系,专业间学科知识内容跨度较大,致使专业教育要求和学生培养标准也有较大差别。大类招生前,公共管理本科教育多以二级学科专业进行招生培养,各专业一般根据自身学术背景和师资力量来安排教学培养计划,这对学生培养影响不大。但大类招生后,多是按照学院强势学科来制定教学培养计划。由于华农公共管理学院的社会学和政治学较为强势,所以在人才培养计划上表现为社会学化和政治学化,这对公共事业管理等专业影响较小,但对技术要求相对较高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可授管理学或工学学士学位)影响较大,也是该专业师生强烈反对大类招生培养的主要原因。

(二)对培养定位和学生毕业后“出口”认识不清

通过对CAM相关酶活性的测定证实,在盐胁迫下,随着光合作用的转变,一系列CAM必须酶的活性显著增强。McPpc1基因编码一个PEP羧化酶,该酶是 CAM 区别于 C3光合作用的关键酶[33,34]。 在盐胁迫下,McPpc1基因在叶片中的表达量明显增加, 而 PEP 羧化酶的活性增强了 40~50 倍[35,36]。NADP-苹果酸酶 (NADP-ME)、NADP-苹果酸脱氢酶(NADP-MDH)和丙酮酸磷酸二激酶(PPDK)也是CAM途径中CO2固定的关键酶,这3个酶同样也受盐胁迫的诱导表达。在受到盐胁迫时,这3个酶的cDNA 转录增强,酶活性也提高了 4~10 倍[37-39]。

学校层次不同,培养定位也就不同,“985”和“211”工程大学多是面向全国培养高层次综合性人才,而地方普通高校多是面向区域和地方培养专门人才,培养定位不同,学生毕业后的“出口”差异也较大。如: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2011级73名学生毕业时,仅有15%(11人)的学生选择就业,高达67%(49人)的学生选择出国或国内读研深造。而华农公共管理学院2011级959名学生毕业时,高达86%(821人)的学生选择直接就业,仅有8%(79人)的学生选择出国或在国内读研究生深造。所以在巨大的就业压力下,地方高校学生专业分流时,学生的理性选择一定是需求旺盛、就业前景好的专业,而为了从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中胜出,一定会希望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强化自己的专业技能。

(三)对专业通识教育认识不清,专业通识教育课程拼盘化

华农专业通识课程设置权在学院,但很多学院对什么是专业通识教育认识不清,很多时候设置专业通识教育课程不是为了拓展学生专业基础,而是为了让学生在专业分流时能了解不同专业的区别,甚至是为了平衡各个系之间利益来设置专业通识课程,致使专业通识课程设置拼盘化问题突出。华农公共管理学院的专业通识教育课由社会工作导论、社会学概论、社会统计学、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社会保障学、公共管理学、政治学、微观经济学、土地管理学、房地产开发与经营、学术沙龙与科技论文写作等庞大的11门必修课拼凑而成,涵盖了社会学和公共管理学两大一级学科,课程之间基础性和连贯性差,逻辑关系混乱,老师教学头痛,学生学习更头疼。

(四)对公共管理类专业的特殊性认识不清

大类招生培养改革始于著名高校北京大学,随后主要在国内“985和211”工程大学推行是有其逻辑依据的。这些大学多为研究型大学,教育资源充足,学科基础扎实,师资队伍卓越,具备开展大类招生培养的条件。就公共管理类专业来看,北京大学公共管理类大类招生培养是在其政府管理学院,该院共有52名专任教师,生师比为6∶1。其他“985和211”工程大学公共管理类专业生师比一般都在10∶1左右,师资条件都很充足。而华农为教学研究型大学,开展大类招生培养试点的公共管理学院又是学校的教学型学院,学院仅有专任教师88名,生师比高达42∶1,与国内开展大类招生培养“985”和“211”工程大学相比,师资等教育资源严重不足。

按专业实施教育是现代高等教育的显著特征,现代大学生不可能没有自己的“专业”[6]。但在实施大类招生培养计划后,导致专业课课时量急剧减少,既影响了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又影响了学生的就业和升学深造。以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为例,大类招生前后课时总量均为2076学时,大类招生前专业课课时总量为1472学时,大类招生后仅为836学时,同比减少了近43%。专业课时总量减少直接导致能开设的专业课数量减少,致使一些学生就业必须具备的专业技能课程被迫取消或精简压缩,影响了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进而影响了学生的就业和读研深造。

四、完善大类招生培养改革的思考与建议

(一)不同层次高校应根据自身实际,选择适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按大类招生需要学校有充足的教育资源、强势的学科基础、雄厚的科研实力和卓越的师资队伍来做支撑[8]。不同层次高校应该根据自身发展历史、学校定位、办学水平、办学资源等采取合适的人才培养模式,或按专业招生,或按大类招生,或两者并行。研究型大学有相对齐全的学科、完备的课程体系、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相配套的教学计划,支持质高量大、宽度与深度结合的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的开设,具备实施大类招生培养的基本条件,可以开展大类招生。而地方高校多为教学型高校,面向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建设,培养应用型人才。其学科相对单一,基础学科薄弱,资源配置不均衡,缺乏开设通识教育课程的自由与空间,按行业设置专业、按专业招生、以专才教育为导向的培养模式更适合。

(4)从结构变位的角度讲,它对温度实际分布有很高的敏感度,在施工控制过程中必须保证量测结果的准确性,从而得到与真实情况相符的结果。

(二)学校应根据各院系实际选准试点,为全面铺开打基础

高校不同院系之间发展定位、师资力量和办学条件等也有较大差别。华农有26个学院(部),有些学院定位为科研型学院,如传统农科学院、农学院等,师资力量雄厚,生师比低,读研深造是学生毕业后的主要“出口”,如农学院“丁颖班”的学生,高达60%的学生被保送研究生。有些学院被定位为教学型学院,如公共管理学院等,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生师比高,毕业后立即就业为学生的主要“出口”。学校应优先选择农学院等科研型学院作为大类招生改革试点,先积累大类招生培养的经验,完善大类招生培养相关制度,并逐步增强公共管理学院等教学型学院的师资力量,待条件成熟时逐步推广,最终完成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

(三)打破传统专业教育观念,健全专业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在通识课程设置上,既要实现“人文”课程与“科学”课程相互融合,为学生提供多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空间,让学生知识面得到拓宽的同时,又能培养各专业人才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创新精神。在专业通识课程设置上,则既要考虑知识体系整体性的横向关系,又要考虑学科知识体系的纵向结构关系,注意专业通识课程的基础性和连贯性,不仅要考虑到先前所需课程内容上所要的铺垫,还要考虑到后期课程内容。对公共管理类专业来说,特别要考虑其五个二级专业的特殊性,遵循少而精的原则,打破课程本位思想,按照课程结构与功能组合各种课程群,对原来若干个专业基础课进行有机整合,重组成符合宽口径培养要求的专业基础课。

参考文献:

[1]吴东立,谢凤杰.大类招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效果评价——以沈阳农业大学工商管理类专业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2016,1(1):53-57.

[2]黄兆信.大类招生:现代大学人才培养趋势[J].中国高教研究,2004(2):41-43.

[3]李娇娇,陈莉.“大类招生、分流培养”运行机制的困境和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8):81-83.

[4]黄晓波.高校“大类招生培养”改革反思[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43-48.

[5]李秀娟.按学科大类招生构建“平台+模块”课程结构体系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6):106-108.

[6]陈向明.从北大元培计划看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4(3):71-85,190.

[7]张再生,白彬.基于范式分析的公共管理学科身份危机与发展路径[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5(6):46-50.

[8]汪筱兰,沈耀良.“专才教育”和“通才教育”对学生的影响——由大类招生想到的[J].中国人才,2010(11):211-212.

附表1 华农公共管理学院2011-2014级各专业报名、录取及生师比(单位:人)

数据来源:根据华农公共管理学院实际招生及分流数据整理

????????????????????????????????????????????????????????????????????????????? ???? ????? $???? %??(?)*?!"?&"?!"?&?""?!"?!&?"??"??!’?#"???" ?"!?’#?#"??!?#"??????$?$??’#?$?%??"#??##?$?$?$ "??!???&&??’#??#!?$$!??!’??% ??’&??#!??#???$???$ ??!???%?"!?’?!"?%!??%?$??#???&?$?&??!’????#?$’?&???!??$??!?#??+,-??&??#?&’?!??&???$?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046(2020)2-0063-03

基金项目:广东省本科高校教育教学改革项目103号(粤教高函〔2016〕236号);华南农业大学2016年度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JG16009);华南农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JG12078)

文章来源:《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网址: http://www.tycszyjsxyxb.cn/qikandaodu/2020/0519/337.html



上一篇:绿色发展理念下建设“生态福建”的多维思考
下一篇:基于成就动机理论的高职院校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投稿 |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编辑部|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版面费 |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论文发表 |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